格里菲斯大学重磅研究:短视频正改变大脑认知与心理健康,影响注意力与情绪调节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心理学系发布一项大规模系统综述与元分析研究,整合71项、近10万参与者数据,深入探讨短视频使用与认知功能、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短视频的高速视觉刺激、无限滑动和算法推荐等“行为成瘾架构”可能正在改变人类的注意力机制、认知控制与情绪调节能力。研究指出,高频短视频刺激使大脑习惯快节奏内容,导致面对慢节奏任务时易分心,并可能缩短注意力持续时间、降低耐心和思维深度。该研究发表于全球心理学顶刊《Psychological Bulletin》,为理解短视频对大脑的影响提供了全面且系统的科学证据。
过去十年,短视频已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数字媒介,TikTok、抖音、YouTube Shorts、Instagram Reels等平台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也重塑了人们的休闲、社交与思维模式。每一次滑动带来的新鲜刺激,以及算法推荐的“精准快感投喂”,引发了人们对大脑与心理健康可能付出代价的担忧。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心理学系的一项重磅研究,对此给出了全面且系统的答案。
短视频的典型特征包括:内容时长通常在15秒到2分钟之间的高速视觉刺激;形成“永不枯竭内容流”的无限滑动与算法推荐;每次滑动都可能触发新的视觉或情感刺激的高可预测性奖励机制;以及算法精准学习用户兴趣的个性化推送。这些设计在增强平台吸引力的同时,也构成了典型的“行为成瘾架构”。研究者们质疑,这种持续的快节奏、短时高刺激信息消费方式,是否正在悄然改变人类的注意力机制、认知控制与情绪调节能力。
格里菲斯大学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超大规模的科学整合研究,具体包括:整合71项研究,涉及98,299名参与者,分析了短视频使用与“认知”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这项研究属于系统综述与元分析,并已发表在全球心理学顶刊《Psychological Bulletin》(APA旗下)。
研究目标旨在厘清短视频使用与认知、心理健康的真实关系。此前,关于短视频与心理健康的关联研究结果存在分歧:部分研究指出高频使用与注意力下降、焦虑、抑郁相关;另有研究发现适度使用有助于社交连接、情绪表达;还有研究显示两者无显著关系。因此,Nguyen等人(2025)决定通过大规模系统综述与元分析,整合现有证据,评估短视频使用与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之间真实且统计学意义上的关系。
研究方法采用了随机效应模型,并统一以相关系数r表示短视频使用与认知/心理健康变量之间的关系。此外,研究还通过Egger’s回归与Trim-and-Fill方法检测发表偏差,Q检验与I²指标评估研究间异质性,并进行多项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稳健性。这表明该研究不仅是文献总结,而是一项遵循严格统计标准的高质量证据整合研究。
本研究系统整合了71项实证研究(总样本量98,299人),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短视频使用与认知功能、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对象与范围涵盖:研究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74%),其次是北美(11%)和欧洲(11%),其他地区占4%;研究设计以横断面研究为主(87%),实验/纵向研究较少;平台涵盖TikTok、抖音、Instagram Reels、YouTube Shorts、Snapchat Spotlight、Bilibili等;指标类型包括短视频使用(使用频率、时长、成瘾程度)、认知指标(注意力、抑制控制、记忆、推理等)和心理健康指标(焦虑、抑郁、压力、睡眠质量、自尊、幸福感等)。
主要发现(一):短视频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总体结果和各项认知维度分析显示,高频短视频刺激使大脑习惯“快节奏”内容,导致面对“慢节奏任务”(如阅读、学习)时容易分心。神经层面上,前额叶皮层与注意力网络激活降低;大脑的“多巴胺奖励系统”被反复触发,强化“即时满足”模式。长期效果表现为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耐心下降、思维深度减弱。
解释与理论支撑包括:
1. **习惯化与敏化理论**:高频率、快节奏刺激导致“习惯化”,大脑对慢节奏任务逐渐脱敏;同时产生“敏化”,对短期刺激和即时反馈更敏感,形成依赖。
2. **多巴胺奖赏路径的强化**:短视频的算法推荐本质上是“多巴胺驱动的即时奖励系统”;高频刺激强化“即时满足”而削弱延迟满足能力;对注意力网络与前额叶调控区(尤其是PFC)造成长期负载。
3. **神经证据**:部分脑电与影像学研究发现,高频短视频使用者在注意任务中P300波幅降低;表现出较弱的认知控制与抑制功能;长期可能导致前额叶—纹状体通路功能失衡。